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镇原:乡贤文化“重拾”乡愁记忆

    信息发布者:zhang2588
    2017-07-14 08:38:19    来源:庆阳网   转载


      千百年来,乡愁牵动乡贤,牵引着多少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重回故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亲树立榜样。他们散发的文化道德力量泽被乡里,成为凝聚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乡贤文化,已成了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成了贤达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在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每逢节庆或赶集的日子,最红火的就数——王符碑廊广场了,从物资交流集市到乡村文艺大舞台,从群众休闲娱乐广场到书画学习交流中心,它发挥着应有尽有的作用。

        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告诉记者:“王符碑廊广场的建立使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画交流会展、乡村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大大提升了我村的影响力,依靠‘王符故里’这张名片,村民们也沾了不少光,碑廊广场的建立最大的‘功臣’就是我村的刘宝玉了。”

        建立王符碑廊广场,是刘宝玉回报家乡父老的一份心愿。年过半百的刘宝玉,在外创业多年,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初中毕业后,在同村人的帮助下,离开家乡“闯天下”了,经过多年的打拼,他有了一定的积蓄,虽然算不上是大富大贵,但在村子里来说已经是成功人士了。事业有成后的刘宝玉时刻没有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没有忘记席沟圈村的父老乡亲,多次投资做善事回报家乡。

        2015年刘宝玉投资300多万元在临泾镇席沟圈村修建了王符碑廊广场,并邀请海内外书法名家撰写碑文,形成了450块篆刻有《潜夫论》、《道德经》等内容的碑廊展区,广场内还设有书法展厅、书法培训中心等附属设施,王符碑廊广场的建成对于王符思想的传承与镇原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工作之余,刘宝玉还是一位公益事业的热心人。2001年他就走上了“公益路”,尤其针对家乡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及留守儿童、敬老院等特殊群体多次提供了公益性服务,他先后被市、县、乡多次评为捐资助学先进个人,5.12汶川地震,他个人捐资2万余元。

        刘宝玉说:“我从小家里就比较穷,父亲身体不好,家中所有的担子都挑在我的身上,能吃饱饭就已经很知足了,对于其他的事情就没有再多的想法了,为了生活我就早早的辍学了,现如今,回想起来,真的有些不甘心,所以只要我身上有多余的钱,我都会拿去帮助贫困学生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因为自己留下的遗憾太多。”

        同样,镇原县临泾镇祁焦村“焦宏泽书法馆”成了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走进祁焦村,一座四合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焦宏泽书法馆”了,它的建成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庆阳市文化馆退休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焦宏泽。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书法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从小学的大、小楷作业到春节对联的书写都离不开笔墨,离不开书法。自己虽然在书法行业里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前辈们比起来那还是相差甚远,自己时刻也没有忘记对于书法的学习。在文化大县、书法之乡光环的照耀下,年轻人学习书法的越来越少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种文化空心,作为书法人、文化人,我们必须要有担当,要有责任将这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焦宏泽对记者说。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焦宏泽从孩提时代到花甲之年,从未放松对书法的练习。他说,自己建立书法馆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书法艺术,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里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培训发展中心。

        “书法馆的建立,对我们村子来说,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以往学生寒暑假都要去县城报班学习,现在好了,学生放假不仅有了好去处,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放心。”镇原县临泾镇祁焦村村民张永林说。

        现如今,来到“焦宏泽书法馆”交流学习的书法爱好者络绎不绝,该书法馆不仅成了当地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也成了人们休闲观光娱乐的好去处。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